墨竹工卡县脱贫攻坚巩固工作总结
一、基本情况
墨竹工卡县辖7乡1镇,40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全县人口1.69万户5.7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1930户、50009人。2015年识别建档立卡户1690户7236人,经过8次动态调整后,建档立卡户现为1652户7484人。按照“一申请、两评议、两审核、三公示、县审定”脱贫程序,其中2016年脱贫483户2231人,2017年脱贫1165户5112人,2018年脱贫35户117人,2019年脱贫4户7人。截至目前,全县贫困发生率从识别之初14.88%降至零,建档立卡户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5年1970元增长到2019年11052.21元。
二、脱贫攻坚工作开展情况
(一)聚焦“四个不摘”,持续全力以赴,实现高质量脱贫。一是层层狠抓落实,切实做到摘帽不摘责任。2019年以来县委常委会会议、县政府工作会议、专题会议累计研究部署脱贫攻坚工作28次,安排部署脱贫攻坚任务148项。二是选优配强组织力量。选配基层党组织班子成员263名、村务监督员120名、“3+1”专干160余名,并依托区市县党校和南京援藏资源开展精准扶贫业务培训。三是强化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落实“321”党员干部精准扶贫结对帮扶责任制,全县1462名党员干部与1652户7484名贫困群众帮扶结对。四是强化督查问责,切实做到摘帽不摘监管。2019年共开展扶贫领域监督检查9次,涉及17家单位,现场反馈问题17个,全部完成整改;办理扶贫领域问题线索4个,党纪处分1人,组织处理2人。同时,严格执行《拉萨市收入略高于建档立卡贫困户群众政策支持的实施意见》,精准识别和监测41户173人低收入群体(其中,5000元以下35户154人,5000-6000元6户19人),帮扶提升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守住贫困底线。
(二)聚焦促能增收,强化利益链接,高标准建设全面小康。一是紧盯产业扶贫主攻方向。2016-2019年,投入5.4亿元开工实施扶贫产业项目52个,完工49个,完工率94.2%,已运营项目45个。二是筑牢易地搬迁工作基础。投入1.94亿元实施嘎则新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拉萨文化创意园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项目,完成搬迁入住710户3045人,实现就业957人(其中拉萨安置点搬迁224户863人、实现就业297人,县城搬迁安置点438户1926人、实现就业585人,“三岩”片区搬迁群众48户256人、实现就业75人),所有搬迁群众全部实现“一户一岗”。投入援藏资金1.14亿元,先后实施配套市政道路4条,另外争取国家投资1808万元配套数字电影院、新华书店、工卡镇卫生院等民生改善类项目。三是因人施策落实就业岗位。,目前建档立卡户实现就业1489人,每人月均工资2500元。四是持续落实生态脱贫政策。2016年以来给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户等农牧民群众1.3万余人发放生态补偿岗位资金4340.14万元(其中,2016年生态补偿岗位4759个,每人每年3000元、发放资金1427.7万元;2017年生态补偿岗位3570个,每人每年3000元、发放资金1071万元;2018年生态补偿岗位2934个,每人每年3500元、发放资金1026.9万元;2019年上半年生态补偿岗位2370个、下半年生态补偿岗位2285个,每人每年3500元,上半年发放资金414.6625万元、下半年发放资金399.875万元,全年共发放资金814.5375万元);2016年以来为8146人次发放定向补助资金678.75万元(其中,2016年2422人,每人每年1550元,发放资金375.41万元;2017年2921人,每人每年789元,发放资金230.4669万元;2018年2803人,每人每年260元,发放资金72.878万元;2019年取消定向补助政策)。五是社会保障更加有力。健全五保供养、农牧区最低生活保障、社会救助体系,全县五保意愿集中供养率达100%。2016年以来低保对象发放资金3122.42万元、建档立卡户1474户5840人兑现资金1810.197万元(2016年885户3731名,发放资金1273.6545万元,其中建档立卡低保对象2355名,发放金631.3922万元;2017年831户3419名,发放资金1359.3434万元,其中建档立卡低保对象2355名,发放金921.7470万元;2018年,345户1127名,发放资金269.86万元,其中建档立卡低保对象197户675名、发放金154.1万元;2019年,298户921人,发放资金219.56万元,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43户455人、发放资金102.958万元);特困供养人员发放资金763.9万元(2016年,237人,发放资金224.425万元,其中分散供养人数72人、发放资金41.11万元;2017年,222人,发放资金215.98万元,其中分散供养人数65人、发放资金38.41万元;2018年,200人,发放资金297.02万元,其中分散供养人数38人、发放资金20万元;2019年,195人、发放资金26.49万元,其中分散供养人数37人、发放资金26.5万元);2016年以来为全县4782人次发放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资金525.78万元,建档立卡986人、发放资金127.63万元(2016年,1477人、兑现资金108.12万元,其中建档立卡户205人、兑现资金21.45万元;2017年,1121人、兑现资金113.7万元,其中建档立卡户249人、兑现资金25.54万元;2018年,1187人、兑现资金177.96万元,其中建档立卡户266人、兑现资金40.32万元;2019年,997人、兑现资金126万元,其中建档立卡户266人、兑现资金40.32万元);幸福养老金发放4464.87万元,建档立卡户1834人667.56万元。六是注重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三)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筑牢返贫防线,高标准实现稳定脱贫。一是突出吃穿“两不愁”,提升生活水平。经核查统计,2019年,全县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到16159元、同比增长13%,建档立卡户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到11052.21元、同比增长19.87%,建档立卡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县平均增幅6.87%。同时,全面落实“三个责任”和“三项制度”,全力以赴保障饮水安全。2016年以来,对全县40个行政村群众安全饮水分步骤进行拉网式排查,建立台账资料,制定解决办法,按照轻重缓急逐年进行解决。2016年至今,累计投入资金5328.97万元(其中,2016年投入1289.58万元、2017年投入1309.2万元、2018年投入1284万元、2019年投入1446万元)对全县七乡一镇饮水工程进行巩固提升。在再次排查的基础上,梳理出一批需巩固提升的项目纳入2020年扶贫项目库。目前已全部达到饮水安全标准,实现吃穿不愁。二是实施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提升民生福祉。2019年全县就读幼儿园2624人、小学4887人、初中1801人,其中建档立卡分别为316人、613人、263人,拉萨搬迁点就读幼儿园57人、小学95人、初中55人,县城搬迁安置点就读幼儿园121人、小学267人、初中128人,三岩片区就读幼儿园9人、小学30人、初中11人,搬迁点群众均实现就近就便就学。截至目前,我县随班就读、送教上门残疾儿童少年共90人,其中随班就读在校生54人,因重度残疾送教上门学生共36人,全县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8%以上。全面启动学前三年教育,38所幼儿园全部投入使用,覆盖41个行政村(居),实现就近就便入学,村级幼儿园学前三年入园率达95.14%以上。建立健全0-15周岁适龄儿童人口数据,保障7至15岁少年儿童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权利,小学适龄儿童净入学率达99.98%、初中毛入学率达104.77%。按照学前教育二类区312元/月、3120元/年和三类区322元/月、3220元/年,义务教育(中小学)二类区362元/月、3620元/年和三类区372元/月、3720元/年的标准,划拨“三包”经费2715.28万元,营养改善经费466.46万元,受益学生分别为9312人、6688人。2015-2018年,按照自治区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子女接受高等教育实施免费教育补助政策,自治区全额承担(上限7000元)、县级差额补助的标准,为大学生发放资金636.959万元(其中,2016年,建档立卡、农村低保大学生153名,自治区资金42.961万元,县级差额补助并发放生活费资金共107.83万元;2017年,建档立卡、农村低保大学生167名,自治区资金75.78万元,县级差额补助并发放生活费资金共132.11万元;2018年,建档立卡、农村低保大学生221名,自治区资金75.256万元,县级差额补助并发放生活费资金共185.15万元);此外,2015-2018年,县本级财政非教育配套以外投入资金,实施墨竹籍农牧民大学生全额报销学杂费政策,共发放资金3746.52万元(其中,2015年,1332名大学生,发放资金884.73万元;2016年,1351名大学生,发放资金901.99万元;2017年,1446名大学生,发放资金990.89万元;2018年,1851名大学生,发放资金968.91万元),2019年,按照建档立卡户、低保大学生自治区全额承担(上限7000元)、县级差额补助标准,困难户大学生县级资助80%、农户大学生资助60%的标准落实资助政策。三是健全医疗保障体系,实现病有所医。累计投入9685.55万元,实施21个医疗卫生项目,制定“县乡村”三级医技人员能力提升培训计划,依托医疗援藏平台,对接上级各项培训任务,同步开展本级培训工作,培训受益达1100余人次;县医院每个专业科室均有1名合格的执业医师,每个乡(镇)卫生院至少有1名合格的执业助理医师,每个村卫生室均配备1名经过培训的乡村医生,达到医疗技术人员“三合格”;按照“应签尽签”的原则,目前已经完成了49753人次的签约工作,签约率达到99.8%,建档立卡户签约率100%;墨竹籍农牧民群众住院费用按照乡(镇)级、县级、市级及以上定点医疗机构,分别执行90%、85%、70%标准报销,建档立卡户在原有报销基础上提高5%,针对性提高贫困人员大病保障能力,避免“全额兜底”。同时,全县农牧民新农合参保率实现100%,严格执行先诊疗后结算制度,实现就医“零支付”、结算“一站式”。2016年以来全县农牧民住院人数12076人次,总报销金额11279.7万元(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报销410人,报销金额474.8万)。四是全面推进房屋提升改造工程,实现住有所居。2017年以来,排查住房安全8000余户,通过第三方鉴定确定190户。其中2017年6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12户、7户低保户、一般户46户),2018年住房改造65户(建档立卡29户、一般户36户),2019年60户(建档立卡16户、低保户3户、特困户1户,一般户41户)。同时,近三年来完成易地扶贫搬迁662户、2789人。2017以来,完成“四类贫困户”房屋提升改造68户(其中建档立卡户57户)。
三、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定点扶贫工作情况
2018年脱贫摘帽以来,累计投入1‰以内资金2.36亿元、1‰以外资金1700万元实施援建项目35个,从项目建设、民生保障、人才培养和交流交往交融等方面助力脱贫攻坚。
一是聚焦产业支援,促进就业增收。在南京举办携手与“宁”·“墨”暨共赢投资环境推介会,对墨竹工卡县资源禀赋、发展潜力、发展蓝图进行全面推介,20个合作项目现场签约落户,协议投资总额超过12亿元。二是聚焦民生改善,增进民生福祉。基础配套“补短板”。实施墨竹工卡县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项目,加快推进农贸市场建设,完成县文体中心建设;实施嘎则新区搬迁点配套道路建设项目,新建嘎则新区易地扶贫搬迁点配套道路(经二路)和嘎则新区一期、二期易地扶贫搬迁点配套连接道路2条市政路;实施扶贫供水二期工程。教育援藏“抓重点”。到位援藏资金2222.11万元用于门巴乡波朗村幼儿园、乡村教师发展中心、幼儿园“温暖校园”示范工程和南京实验小学教学辅助用房等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教师圆梦资金和购置校车等,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南京市7所学校与墨竹工卡县7所学校结成对子。筹备家门口的“内地西藏班”,“组团式”援藏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医疗援藏“抓提升”。聚焦“病有所医”向“病有良医”转变,坚持高位推进,借助南京医疗援藏优势,今年3月,5名组团式医疗援藏医生开展新一轮的医疗援藏工作,通过“师带徒”形式,发挥“传帮带”作用,持续加强本地医疗人才队伍建设;同时县医院今年重新和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签订了对口帮扶协议,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化“宁墨远程会诊平台”,为40余例各类疑难杂症患者提供高效诊疗服务;创建县域脑瘫康复中心,顺利完成拉萨市首家县医院“二级甲等”终评工作。三是聚焦民族团结,深化交流交往交融。仅2019年至今,墨竹工卡县9个代表团139名干部、合作社代表赴南京交流学习;组织76名教师、人大代表、后备干部、扶贫骨干、优秀村“两委”班子负责人赴南京参加培训学习、挂职锻炼,不断提高工作业务水平和服务群众能力;16名学生赴南京开展民族团结手拉手夏令营活动;11月在南京成功举办包括文化旅游、展示展销、招商引资、经济交流等为主要内容的首届“格桑花开·南京墨竹周”;成立“格桑花开大学生就业创业基金”,选派32名墨竹籍未就业大学生赴南京参加“1+3+N”特训,消除毕业到就业“最后一公里”距离。
四、主要成效
(一)产业建设凸显成效,发展运营初成规模。一是建设进度快。2016—2019年产业项目52个,全部开工建设,完工项目 49个、完工率94.2%;二是运行速率高。45个项目已签订项目运营协议、分红就业协议并正式启动运营,明确了产业项目分红比例及带动就业要求,确保了项目及时产生效益;三是带动能力强。2019年实现建档立卡群众分红474.4万元,解决就业岗位250个(其中建档立卡户123人),月工资2500元以上,其他辐射带动增收264.95万元。
(二)美丽乡村更具魅力,群众生活环境更加宜居。一是加大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力度。投入7500万元对67个村小组实施道路硬化、亮化等人居环境整治项目。投入4300余万元,重点实施了传统村落基础设施改造、特色小城镇风貌改造、特色小城镇棚户区基础设施改造等工程。年内投入援藏资金3800万元,实施日多乡温泉小镇基础设施改造工程、工卡镇以及扎西岗乡乡村振兴人居环境整治工程,进一步提高国道沿线村庄整治力度投入7500万元对67个村小组实施道路硬化、亮化等人居环境整治项目。投入4300余万元,重点实施了传统村落基础设施改造、特色小城镇风貌改造、特色小城镇棚户区基础设施改造等工程。年内投入援藏资金3800万元,实施日多乡温泉小镇基础设施改造工程、工卡镇以及扎西岗乡乡村振兴人居环境整治工程,进一步提高国道沿线村庄整治力度。二是加快落实污染防治攻坚战。年内投入5827.40万元实施6个乡污水处理厂及收集管网建设,投入1860.96万元整治实施甲玛乡污水处理厂工程;投入1000万元对老城区原有的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厂进行提标改造,采用先进处理工艺,突出自然湿地的“水质净化”和“发展备用”双重功能,处理后达标排放;投入2960万元建成新区污水处理厂建设,使拉萨河上游污水得到全面治理,率先在全区实现县域乡(镇)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全覆盖县城;三是实行垃圾分类、垃圾无害化处置。安排垃圾分类、垃圾无害化处置资金200万元,开发西藏美墨环保公众号,投入800余万元实施以塔巴村帕热组为试点,以点带面,在章达村、孜孜荣村、扎西岗乡等矿区集中搬迁区和集镇配备1300个垃圾分类桶,并建立5个垃圾分类回收兑换点,配备回收垃圾转运车和垃圾回收三轮车,利用“互联网+”回收模式,搭建微信公众平台,并推出“积分商城”功能,解决就业7人(其中:建档立卡户4人、本地大学生2名)。
(三)基础设施全面升级,群众生产生活全面改善。大力实施“十项提升工程”,全县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2018年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第三方评估组考核结果显示,群众认可度为97.7%,住房安全率、农村安全饮水率、农牧区通电率达、行政村道路通畅率、2G3G4G信号行政村覆盖率、宽带资源率、适龄儿童巩固率、科技特派员覆盖率、公共文化设施覆盖率、医疗卫生覆盖率、新农合参保率、村村通邮率均达到100%,助农POS机、村卫生室全覆盖,广播电视覆盖率99.7%、学龄前儿童入学率95.14%、适龄儿童入学率99.98%,食品抽检合格率98.6%,农牧民群众30分钟医疗圈已基本形成。